试论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的发展,使得会计地位不断提升,会计角色越来越重要。文章基于会计角色转变的视角,借鉴哲学意义上存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探讨会计意义上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关系,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会计意识反作用于会计存在。
一、存在与意识的内涵
存在,是一个哲学概念,按照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定义,其具有难以改变,但能够改变和认识的特性。西方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当代理论家张修林的观点:存在,是与主体有关的客体性现实的形态化(已经认识的)或与主体无关的纯粹客体性(暂时没有认识的)的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将存在定义为客观实在,是人类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类的感觉而存在的,为人类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坚持唯物主义,积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内涵
会计存在是会计环境在哲学上的术语,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各项条件的总和,研究会计存在即研究会计环境。郭道扬教授认为: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
会计意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会计存在的认识和反映,包括会计概念、逻辑、准则、确认及处理方法、法律法规等,是在对会计环境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判断、归纳总结形成的。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决定着会计过去的发展历史和现在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会计环境的主要因素
会计环境应包括哪些主要因素,各国学者莫衷一是。在西方论著中,专门论述会计环境者,当推美国学者杰弗里・S・阿潘和李・H・瑞德堡教授,他们在《国际会计与跨国公司》中将环境要素分为五个方面:文化的相对性、教育因素、文化文明因素、法律和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我国学者陆正飞认为,影响会计环境的要素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类两大类。宏观环境有“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微观环境有“企业类型环境、企业组织及管理体制环境”。郭道扬教授则认为构成会计环境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环境的正面影响因素,一是会计环境的负面影响因素。其中正面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负面因素从大方面讲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局部而言,包括严重经济现象的发生及通货膨胀等。
(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会计存在对会计意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会计发展水平的影响上。某一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是正确认识、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会计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某一历史阶段会计发展的状况始终受到这一历史阶段会计环境的促进与制约。
1.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着会计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会计环境变迁是会计发展与进步的第一推动力。会计实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都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要求人们采用一定的方式对生产和交换过程进行记录和计算。会计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结绳记事,它反映的信息零散、直接、具体,是当时特定环境的产物。会计环境不断变迁,会计也随之而发展。如资本主义产生到工业革命完成基本是卖方市场,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主要是计算盈亏和保护财产的安全,在理论上也只是研究会计记账、如何设置账簿等;从工业革命到二次大战,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卖方市场转向买房市场,在这种环境下,成本会计产生了。可见会计环境的变迁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2)会计环境差异是形成会计国家差异的基本原因。美国会计学家G・G・米勒等人说过:“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财务会计实物是相同的。”纵观世界各国会计,差别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而产生差异的原因,正是会计环境的差异。
(3)从反面看,会计环境变迁有时也会对会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我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会计工作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答案,就得从会计环境中找寻。
2.会计对环境的反作用
不仅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影响很大,反过来,会计对环境也产生许多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环境与会计的关系是双向的。会计对环境的反作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会计对环境的积极作用。会计环境能推动会计的进步而完善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反过来又会促进会计环境的不断改善。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会计对会计环境的正效应。
①会计为各类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合理决策和有效控制,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如,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根据会计信息,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合理决策;如果会计信息显示,投资某一行业有较高利润率,那么这一行业很可能成为未来投资热点。②会计提供的信息又具有确保合理分配的职能,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从宏观上可以满足经济环境中的金融、税务、财政统计等部门的要求,从微观上可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进而可以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得社会经济环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③会计的监督职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控制经济违法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保护所有者权益。客观上,通过会计的有效监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言及整个社会,公平的市场竞争得以维护,健康的经济秩序得以确保。
(2)会计对环境的消极作用。良性的会计行为会有良性的社会影响;反之,不良的会计行为可能会形成不好的甚至是恶性的社会后果。这就是所谓的会计对会计环境的负效应。如: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受空前打击,造成危机的原因中不能排除当时混乱的会计实务的影响。层出不穷的财务造假丑闻提醒人们,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而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的出台则是改善当时美国会计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应当重视会计对会计环境的消极作用,规范会计行为和实务,净化全球会计环境。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会计环境与会计的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会计理论与实务应当与特定的会计环境相适应,会计受制于会计环境的发展又服务于会计环境,因而我们应不断完善会计理论、实务,使之与会计环境相适应,同时加快会计改革步伐,以促进会计环境的完善;另一方面,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不断完善会计环境,从而促进会计的发展。
作者:吴诗琪
- 上一篇:上一篇:浅议强化经济管理的措施
- 下一篇:下一篇: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比较